旅游演艺如何叫好又叫座万达集团重金投资打造的旅游演艺产品—《海棠·秀》,作为我省文化旅游的重要产品,自2011年开演以来,备受关注。但从今年8月1日起,《海棠·秀》暂时停演。 2011年9月,《海棠·秀》在海棠湾万达大剧院首演,全剧的制作成本高达6000万元,由来自7国的知名艺术家联袂打造。2013年,《海棠·秀》巡演版问世,计划在全国40个城市巡演。然而,自筹建并运营3年来,《海棠·秀》一直不温不火。 《海棠·秀》的舞台呈现美轮美奂,但是其华丽外衣却掩盖着不了解自身的缺陷:对海南文化的理解不深以及过分炫耀舞美灯光等,使得该剧缺乏打动观众的力量。 ■ 本报记者 林容宇 黄媛艳 近日,《海棠·秀》总经理毛昕向海南日报记者证实,该剧演出从今年8月1日起暂停。三亚文产办相关负责人则透露,《海棠·秀》将从形式和设备上进行改版升级后重新回归市场。 在《海棠·秀》暂停演出背后,是三亚近年来旅游演艺市场发展的缩影。底蕴深厚的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舞美、杂技融合,在三亚旅游市场,有的作品陷入不温不火的境地,有的甚至举步维艰。 《海棠·秀》缘何“水土不服”? 近年来,三亚旅游演艺做过许多品牌化的尝试,从亚龙湾环球城大剧院上演的《火凤凰》,到美丽之冠倾力打造的大型美剧《浪漫天涯》,以及近期停演的《海棠·秀》,这些演艺都是由“高大上”的团队进行打造,但市场依然不买账。 《海棠·秀》结合了本土文化元素和高科技创新手段,在开演之初确实得到了观众和游客的好评。尽管《海棠·秀》在亮相之初博得头彩,但之后的市场运营却不温不火。记者从三亚市相关部门获悉,《海棠·秀》已更换了四任总经理,经营管理层更是大幅流动,持续巨额亏损不得不靠万达集团大量输血来维持运营。2013年,三亚市政府也给予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可是见效并不大。剧场的观众仍是寥寥无几。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次停演改版,或许与此有关。 “《海棠·秀》从艺术角度上说,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海南市场上特别缺乏这类作品。”海南春秋国旅负责人张立说,“但是《海棠·秀》过于阳春白雪,难以被普通游客接受。再加之内部管理不善和交通不便等原因,《海棠·秀》最终出现暂停的局面。”作为新兴的旅游湾区,海棠湾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海棠·秀》作为湾区内唯一的文化旅游项目,前景是非常看好的,张立认为《海棠·秀》目前的停演非常可惜。 旅游演艺要符合大众口味 从《鹿回头》、《达达瑟》到《黄道婆》、《黎族故事》,我省的精品文艺创作水平并不落后。一台剧目的生命力是否长久,首先取决于作品的质量,受观众欢迎的作品生命力自然长久。 据重庆演艺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海棠·秀》尽管投入高、创作团队阵容强大、也融入了本土文化,但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舞台音乐剧属于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对观众的艺术修养要求比较高,不是“喜而乐见”的事物,“小众化”的形式使得市场趋窄。 省旅游协会秘书长王健生认为对目标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的缺位,是导致《海棠·秀》经营吃力的原因。“坐落于海棠湾内的《海棠·秀》应该把自己定位于社区旅游的一分子,满足社区化度假消费者的消费期待,可是,长期追逐观光客的营销策略,使得《海棠·秀》最终出现‘水土不服’。”王健生说:“一个好的文化旅游产品,要进行精准的市场分析、评估和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要明确哪一类产品是符合市场需要的。” 三亚市旅游委副主任郑聪辉说:“旅游市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具有文化内涵且互动性强的产品,比较符合游客期待。优质的演出内容、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市场营销,都对文化旅游产品能否运营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旅游演艺产品的编创必须能够触动时代的脉搏、雅俗共赏,符合旅游者的大众口味,强调娱乐性和休闲性,而不是单纯的文化性和艺术性。的确,旅游者大多数不是专业人士,他们观看演出的主要目的是开阔眼界、放松身心和体验当地文化。 高端艺术也需植根本土 开展旅游演艺不能贪大求全,重庆演艺公司要紧密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来吸引游客观众。
本土特色是否明显是文化旅游产品能否吸引游客的关键。海南旅游研究院院长杨哲昆认为文化旅游产品要强调多元化,不一定要大而全的产品。“立足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搞好策划,深入挖掘文化,张扬本土个性,同时,特色文化要有合理的表现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