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令令演出市场优胜劣汰节俭令颁布两年来,重庆演出公司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那些高度市场化的公司,因为从来靠无可靠,市场份额不降反升。当年那些靠政府埋单、靠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都接不过来的公司,开始在愁怎样保持演出量,怎样保证员工的工资。这其中,不乏多个“中”字头演出团体及大型交响乐团。他们身后,一批小演出公司轰然倒闭,老板们琢磨怎样转行无论是白酒行业、餐饮行业还是演出行业,都有一批平日傍公款、吃官饭的企业。如今在节俭令的强力作用下,它们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部分文艺演出正在褪去虚假繁荣的外衣,逐渐回归文艺的本原。 以往在公款埋单的畸形消费市场下,文艺演出看似百花齐放,实则死水一潭,而且滋生出许多腐败问题。由于公款消费不掏个人腰包,地方政府和国企为了所谓面子,自然“崽花爷钱心不疼”,高价聘请演出公司为自己脸上贴金。一方面抬高了演出方的身价,让真正想欣赏文艺演出者无缘欣赏;另一方面,在欠缺有效监督机制的背景下,公款消费的高价演出存在利益输送和洗钱嫌疑,成为官员腐败的便捷通道。
官员花费纳税人的钱为自己装门面,未必真的有能力欣赏文艺演出,而有欣赏能力的纳税人却可能无缘观看演出。再说了,花大把的公款请明星演出,必然挤占本该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资金,无益于政府形象和干群关系的改善。 政府、国企、演艺公司,各方只有摆正自身位置,坚决贯彻中央禁令,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文艺的归文艺,杜绝公款消费文艺演出,方可促进公平竞争,让文艺创作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优胜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