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后更須“知禮節”
我們必須有意識地促使人們在商品經濟活動中逐步地認識商品生產的規律,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經營的知識,逐步形成與現代生產和生活需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生活方式。我們切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我們需要的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擺脫貧困》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同志首部個人著作《擺脫貧困》中談到,“我們切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我們需要的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正如習近平同志談到的那樣,商品經濟社會的發展,只是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商品經濟的固有消極屬性,特別是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價值觀念不會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消失。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人富裕起來后,卻沒有做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而是“倉廩實”而不“知禮節”,變本加厲的貪婪、無情、奸詐、欺騙。更有甚者,在“倉廩實”后,更衍生出“飽暖思淫欲”的丑行,把禮節、榮辱,甚至是做人的道德統統拋在了腦后。 “知禮節”,是一個人的道德素養的具體體現。“倉廩實而知禮節”,只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了四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時,就能感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舒適。而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就有了足夠的活力,來驅動自身行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道德建設,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保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中在滿足了大眾“倉廩實”“衣食足”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從而讓人們把“知禮節”“知榮辱”等作為自身道德的自覺追求。在經濟社會取得發展的同時,不能把禮義廉恥丟在一旁,而應通過道德建設,提高全民族素質,形成自發、自覺、普遍的注重禮節、崇尚禮儀之風。 “倉廩實”只是物質文明建設取得發展的一個階段,不能代表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在“倉廩實”后,更應“知禮節”。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思想道德的發展水平雖然也在不斷發展,但是,腐敗瀆職問題還屢禁不止,失信欺詐現象層出不窮,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喪失倫理、為所欲為等問題屢屢曝光......從個人層面上講,正是這部分人在“倉廩實”后沒有做到“知禮節”“知榮辱”。從人生幸福的角度來解讀,禮儀、道德和法律三大基石鋪墊而成。其中,禮儀不像道德那樣肅然,也不像法律那樣嚴峻,它存在於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一種內在修養的表現。正體現了“倉廩實”后更要“知禮節”“知榮辱”,並成為個人道德層面的要求。這也說明, “知禮儀”“知榮辱”等道德要求的實現,有助於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從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對每一個人的道德層面的要求,體現了對個人“知禮節”的要求。“倉廩實”,更要“知禮節”。當然,精神文明並不是隨著物質文明建設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 而是要經過長期和艱巨的建設過程才能形成發展的。這就要求,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才能讓“知禮節”“知榮辱”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同樣,一個沒有優良素質和道德力量的民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民族。從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培育出具有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有助於人們在“倉廩實”后而更“知禮節”,從而擺脫精神上的“貧困”,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源泉重庆礼仪公司。
|